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常德盛

DSC_0131

DSC_6604

DSC_0248

江苏省苏州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50年如一日,一心为民、无私奉献,带领蒋巷村民脚踏实地、艰苦创业,治“穷根”、铺“富路”,使蒋巷村从贫困村发展成为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园,焕发出科学发展的无限生机与活力,树立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幸福乡村的蒋巷之路。他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全国创业之星等称号,2002年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2012年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

一、始终发扬求是创新的开拓精神

在蒋巷发展的不同时期,常德盛都能把党的政策、蒋巷实际、群众需求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善抓机遇、善创新业,从而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走出了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强村富民之路。

蒋巷治水改土之时,江南农村正大兴“革命的双季稻”,由于生产期短,三次收割,成本大增,农民受苦,土质退化,而产量与“单季稻”却差不多。常德盛顶住压力,带领村民种植“单季稻”,后来又发明了在稻田套播麦种的“免耕法”。这在当时冒着很大风险,常德盛为此还辞去了乡党委委员职务。但常德盛的做法符合农业生产规律,使蒋巷获得了大丰收,历年吃返销粮的蒋巷一跃成为苏州市3000多个行政村中的售粮状元。“单季稻”、“免耕法”也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常德盛抓农业增收始终做到寸土不让。近年来,他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全面实施“储粮于田”的沃土工程,规划拆除老村宅,连片建成田块成方、沟渠成网、环境优良、水泥道路通畅的“丰产方”,1000多亩地成了集约化经营、机械化耕作、生态化种植的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建成600多亩经济、高效的农业果品、水产养殖立体化种养园。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发表后,常德盛和村党组织“一班人”在立足农业的基础上,向二产进军。通过到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作市场调研,常德盛以他独特的眼光,看中国内当时还鲜为人知的彩钢复合板新品,创办“常盛”轻质建材企业。常盛集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业务量和利税额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发展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轻、重钢结构和轻质建材企业,为全村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在发展工业经济的过程中,常德盛十分注重对环境和耕地的保护。苏南乡镇企业发展初期,“五小”企业十分盛行。蒋巷村也投资500万元办了个镇南化工厂。工厂投产才两个月,利润就超过了100万,但也带来了较大的环境污染。常德盛果断决定,宁可赔上400万,关厂!从此,蒋巷集中力量搞环保建材,再没引进一个污染项目。

进入新世纪,常德盛又创造性提出了三产兴村的新思路。村里依靠工业反哺,先后投资上亿元,开河挖渠、建桥铺路、造楼修亭,精心开发“田园风光游”、“休闲生态游”、“民俗风情游”等项目,借助沙家浜红色旅游及周边旅游风景区的辐射效应,积极开发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的新农村考察游、以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为依托的生态农业乡村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社会实践游等项目,每年吸引游客1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近千万元,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动三赢。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常德盛就开始规划建设村级工业园、村民集中居住点,推进厂房和住宅集中布局,并委托同济大学编制了“生态村建设规划”。多年来,蒋巷村实施退宅还田、死浜填土、竹园虾塘还耕种粮等工程,推倒小土窑,平整老宅基,拆除旧村巷,做到工业发展,土地不减少,反而在居民新村全部竣工后,新增了复垦土地200多亩。现在,蒋巷村工业产值已超过10亿元,但在这里却看不到连片的工业厂房蚕食农田的现象,全村形成了常盛工业园、农民新家园、村民蔬菜园、生态种养园和千亩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四园一基地”的格局,既实现了经济发展繁荣,又保持了江南水乡田园之美。如今的蒋巷村,正如常德盛当年规划的那样:“学校像花园,工厂像公园,房前宅后像果园,全村像个天然大乐园。”

二、始终抱定为民造福的价值追求

常德盛把造福百姓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最大幸福,在担任党组织书记时就誓言,一定要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把蒋巷村建设成为人间天堂。他说:“老百姓讲做人要凭良心,我说,当干部要凭良心还要讲党性。我一生的追求,就是富民强村,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

在常德盛带领下,蒋巷把百姓幸福作为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文化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过50年的孜孜追求、艰难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水乡特色、蒋巷特点的农村科学发展新路子。尽管蒋巷村经济总量、企业规模在富庶的苏南农村中算不是“大块头”,但其村级经济发展的成果真真切切地体现到全村百姓的共同富裕中,“劳有丰得、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学有优教、病有良医”是村民幸福生活的生动写照。

在蒋巷,常盛集团最大,消化了全村绝大多数劳动力。还有个私经济五六十家,经济总量也有3个亿。私营企业党支部书记王阿明是做包装的,他说,“我们有困难找书记,他照样帮”。平建荣主动放弃常盛集团的优厚收入去种地,成为村里16位种田大户之一。常德盛经常说,要千方百计巩固和提高社会主义优越性,千方百计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副则副,让每个劳动者享受选择的自由。

最让外地游客羡慕的是蒋巷老人。全村158套老年公寓,男的满58虚岁,女的满55虚岁的村民免费入住。养老金按“老”取酬,不同年龄每月500-1500元不等,统一提供优质口粮。对与子女同住的老人则每年给予2000元奖励。老年公寓的金雨花老人说“最低五六千,再干点轻松活,收入也有万把块。小囡要是不孝顺伲也不怕,常书记养我们。”据统计,2015年蒋巷村集体可支配收入2100万元。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区股份分配、口粮补贴等各项加起来支出近500万。仅靠福利,蒋巷人就达到了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再加上劳动所得,人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在经济发达的苏州都堪称高水平。

蒋巷富起来了,常德盛又在想,村民不能光富口袋,还要富脑袋。这些年,蒋巷始终坚持宣传农民、教育农民、提高农民作为,加强文明乡风建设。先后投资建起了农民剧场、医疗服务中心、村史荣誉展览室、图书馆、江南农家民俗馆、根雕农艺馆和科普馆等一系列文化娱乐设施,还给每个家庭赠送“四报二刊”,并开展“建设读书型家庭、培育知识型农民”创评活动。每年举办实用技术、农艺科技、普法教育等各类培训30多场2000人次。蒋巷连续多年无上访集访、无迷信活动、无黄赌毒现象,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敬老模范村和全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等。

三、始终保持无私奉献的赤子情怀

常德盛一直要求党员干部要超前奉献,绝不能超前享受。自己更是时刻把事业和群众放在第一位,把家庭和个人放在第二位。他经常叮嘱村两委成员和党员干部要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作风,始终与村民群众打成一片,把惠及群众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要求别人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

常德盛自担任书记始就给自己立下了“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资,不拿全村最高的奖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的“三不规矩”。据统计,企业转制时,该拿的1000万股份常德盛一分没要,这些股份,在今天至少价值3000多万元;该得的销售提成即使以1%计,多年累计也已达数千万元,他分文没取;还有,镇里给他的绩效奖金等,基本上也只拿个零头。折算起来,多年来常德盛主动让掉的资财达上亿元。如今的蒋巷村家家住上了别墅房,而他仍住在平房里。他坚持选贤任能、不搞任人唯亲,把群众公认的后备干部推上重要工作岗位。有记者问他:“接班人会是您儿子吗?”他明确回答:“不是我儿子。我要交给最合适的人,要把与农民有感情的实干的人选进领导班子。”他常说:“我不是什么都不要,我要的是让农民长期得到实惠和安居乐业,要的是蒋巷人对党员干部的理解和支持,要的是乡亲们都说改革开放好、都说社会主义好、都说共产党好。”

常德盛时刻把父老乡亲放在心上,能叫出全村每个人的名字,知道他们的为人,了解他们的需求,家家户户都得过他帮助。他以无私奉献的情怀、无微不至的关照,赢得了蒋巷干部群众由衷的爱戴和拥护。他在蒋巷一干就是50年,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全部奉献给了蒋巷人民。常德盛50年心为群众想、领着群众干、家让群众当,他身上源源不断迸发出来的创先争优激情,构成了“蒋巷奇迹”的底色。他一心想着老百姓、一辈子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使他在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中成了一面特别具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的旗帜。

蒋巷村的成功实践,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充分肯定。温家宝同志到蒋巷村视察后对常德盛说:“你这个村叫做全面发展,农业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民富裕。你很能理解中央的精神。”贾庆林同志赞扬常德盛“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热爱农民”。曾庆红同志说:“蒋巷村真好,这才是现代化新农村!全国农村都像蒋巷村,我们的小康就实现了。”刘云山同志高度评价常德盛的崇高品质,亲笔为蒋巷村题写“幸福新家园、和谐文明村”,并作出批示,要求将常德盛作为全国重大典型进行集中宣传。

[责任编辑:SJX]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