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奉献中国好人——端木银熙

端木银熙,一位甘于清贫、以苦为乐、敬业奉献的农业科技人员,常熟市农科所正高级推广研究员。51年的不懈奋斗,玉汝于成,他主持培育了江苏全省同类型水稻品种单产第一的“太湖粳2号”,全省第一个通过国家级审定、2005年被农业部列为唯一首推杂粳新组合的“常优1号”,还有全国第一个获品种权保护的晚粳不育系“武运粳7号A”等22个水稻新品种。他培育的水稻新品在江、浙、沪、皖、鄂等5省市推广种植,面积累计超过5000万亩,增产稻谷15亿余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22.9亿元。他先后荣获首届常熟市道德模范、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粮食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敬业奉献中国好人等五十多项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袁隆平院士赞誉为“难得的、真正的水稻育种家”。

一、矢志育种,把职业当成事业

水稻育种,听起来好象不太复杂,但端木银熙一辈子就做了这么一件事。不坐办公室,整天田头走,带着大草帽,穿着黑套鞋,让他看起来更像是水乡田间的普通老农。为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从走上科研岗位起,他就立志一生献给水稻。自从60年代当上公社农技员,读了十多本农作物育种书籍,他就迷恋上这份工作。70年代进入农科所,为他承载新使命提供了平台,1984年,他开始担任课题组长,其时,农业耕作制度实行重大转变,“双三制”回归“两熟制”,先前的育种努力基本付之东流。端木银熙清楚,水稻育种长期而艰苦,要耐得住寂寞,扛得住艰苦,经得住诱惑,做一块无人知晓的铺路石。为了不忘童年挨饿的滋味,为了民以食为天的头等大事,他以极大的恒心和毅力,经过多年的连续奋战,破解了众多难题,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工作中的他,过度频繁地眨眼睛,眼神经混乱、面部痉挛症,这是一生田间作业,给他留下的病痛之一。但那双眼睛中闪烁着他内心深处对事业的专注和执著所燃烧出的光和热。51年的育种生涯中,他吃过太多的苦,受过太多的累,无怨无悔的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钟爱的育种事业。不为名,不为利,为的只是他心中一个质朴而坚定的信念: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水稻育种要促进农业增产,维护农民利益,确保生态和谐。位于海南岛南部的三亚,长夏无冬,为了加快育种进程,1995年,常熟市农科所在海南省三亚市建立了水稻育种基地,从此端木银熙的生活中就有了两个夏天,育苗、插秧、耕作、收获,他一年经历两次。每年10月,常熟本地水稻收获后,端木银熙和他的同事们,就会抓紧时间统计整理好资料,然后带着种子奔赴三亚,开始“南繁加代育种”,直到次年4月底才回到家乡。从此,海南成为端木银熙育种生命的延伸,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全部身心的投入,不计回报的努力,动力来源于他把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本职岗位联系在一起,不断追求育种之梦。

二、劳作一生,将奉献作为义务

在普通人看来,三亚风景如画,但常熟市农科所的海南育种基地,坐落于三亚市郊区的荔枝沟镇抱坡村,离三亚机场有20多公里路程,租用的是部队副食品生产基地的土地,条件艰苦,租借的落脚屋里,最初没有像样的家具,也没有电视机。遇到工作紧张,没工夫买菜,全靠常熟带去的咸鱼、咸肉支撑,碰上干旱,连自来水供应都难以保证。试验田里,南国的烈日把稻田炙烤的热浪蒸腾,而这就是端木银熙团队每天奋战的无声战场,育种的过程艰苦而单调。虽然育种基地离著名的景区“天涯海角”和“鹿回头”很近,但端木银熙从没光顾过,“早晨踩露水、中午晒太阳”,每天天不亮起床赶到田间,在泥烂的稻田里站上七八个小时,一直忙碌到下午两三点钟才能回来吃午饭。三四月间的海南,阳光烤得人头晕眼花,三天下来脱层皮。田间蚊虫叮咬、毒蛇出没,到下午时分,又饿又累,往往连脚都提不起来。就这样的默默坚持与付出,成为端木银熙习惯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端木银熙患上了肾囊肿,身体变得十分虚弱,大家都劝他别去海南,可端木银熙心想:常优一号’的培育眼看到了关键阶段了,作为唯一掌握所有资料的人,我决不能耽误了育种的进程。于是,他毅然踏上了行程。几十次的海南之行,端木银熙总是和往常一样时刻冲在第一线,一天下午,在劳累了7、8个小时之后,他浑身是汗,几近虚脱的一个人晕倒在厕所里。就在所有人都为他的身体担心,劝他别再继续拼命下去的时候,端木银熙却不以为然地笑着说:“没关系,我端木银熙最多把这100多斤的身子交给育种事业!”

在农科所,端木银熙有属于自己的一件设备齐全的办公室,但他更多时间守候在田头的简易办公室里。由于长年在田间劳作,在阳光下作业,特别是守候水稻开花的时候,往往是一次几个小时的盯着稻苗,高度投入的忘我工作中,汗水流入了眼睛里都顾不得擦一擦,端木银熙的眼睛受到了极大的损伤,因此落下了病根。他还患有严重的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颈椎病等症,但为了育种,端木银熙从来就没把这些病放在心上,每次去海南前,他总是让妻子为他一次性准备好够用半年的药物,因为他想着节约时间,只争朝夕,用在自己钟爱的育种事业上。他常说,太湖稻区水稻育种单位众多,不努力就要落后,我一定要赶在他们的前头。

三、求真不止,以创新贯穿科研

端木银熙深知,农业科研,也要志在创新,不断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巩固已知,获得新知,探索未知。他虽是自学考试毕业,但常年的不断积累,知识更新,使他站到了水稻育种的技术前沿。他在育种中得到了两方面启发,一是系统育种对早熟性、粒型、株高等经济性状的选择比较有效,二是杂交育种则能获得新的类型。为此,不知翻烂了多少书籍,记了多少笔记,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面对复杂的水稻育种,端木银熙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提升,撰写论文数十篇。为了确保育种成功,需要育种人练就一手剪颖的基本功,一株株、一粒粒的剪,需要授粉的一穗中,已经开过花的要剪掉,幼嫩的也要剪掉,留下来的还得剪掉颖壳的三分之一,这样授粉质量才好,结实率才能提高。剪颖之后,还要帮稻穗套上纸袋子、写好日期,上万个纸袋的工作量,不仅需要细致,更需要耐心。但他却说,我哪天看不到稻子,那这一天好像没过完!许多年来,海南育种基地的工作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端木银熙始终坚守,信念不变。几十年近乎痴迷的钻研和奋斗,源于在科技兴农的道路上,践行自己的理想。2015年,常熟市政府和理工学院共建“端木银熙水稻育种研究推广中心”,垒筑高科技育种平台,育种创新进入了新阶段。

在工作中,端木银熙不光善于育种,更善于育人,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告诉年轻人该怎样敬业奉献。王雪刚2004年从苏州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后,进入常熟市农科所工作,可育种工作没干几年,心里就泛起嘀咕。有一次,他把没有编号的品种插到了田里,导致整块田的试验全部报废。为此,旁人印象中素来好脾气的端木银熙狠狠批评了他。改天,端木银熙语重心长和他谈心,王雪刚被深深触动,从此,他钻研业务,不断进步,如今已经成长为水稻育种室的副主任、青年岗位能手,他的科研团队,也是几十年来斗志高昂,并肩前行的战斗集体。

端木银熙没有时尚衣服,没有名牌手表,没有高档皮鞋,心中只有水稻二字。爱人到海南看他,也没实现旅游的愿望。他的敬业奉献,体现在对育种事业的不断追求,表现在工作中的身先士卒,显现在卓越的科研成果。他的同行,武进农科所农民水稻育种专家、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钮中一这样评价端木银熙:“他来自农民,心系农民,把毕生精力都奉献在水稻育种事业,为国家粮食安全、为农业增效做贡献。既是农民的朋友,更是社会的楷模!”

[责任编辑:SJX]

标签: